学生害怕古文,认为它艰涩难懂。
个中的原因,一是古文可能真的深奥,二是古文其实并不深奥但被翻译者弄深奥了。有话说,我不听你说还明白点,我一听你说就变糊涂了。
拿《马说》中的一句翻译来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食之不能尽其材”,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材课下的注释是“喂它,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。材,才能、才干”。
这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弄复杂的例子。
这样翻译有以下几种不当:
一,句中搭配生硬。“食”同“饲”,当“喂”讲。给马喂什么东西呢?当然是草料、马料之类的东西。这样一来,“材”解释成“马料”比较合适。整句可翻译为“喂马的人不能喂给千里马足够的马料”。通俗地讲,就是“吃不饱”。
我们现在依然讲食材、药材、木材、材料等词语,那“材”为什么不能解释成“草料、马料”呢?《水浒传》里武松还说:“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!”
课下注释的问题是,“它(千里马)竭尽才能”和食马者没有关系。食马者只要有“喂”的行为,就算尽到了责任,千里马要竭尽才能还要看它自己的努力。“喂”并不会使千里马竭尽才能。
关于这一点,可以拿教学来说事。老师往好里教,就是“喂”,就算尽到责任。好学生会快速消化、多次复习、举一反三,这是他本人在竭尽才能。不好的学生不去竭尽才能,既没有方法,更没有态度,连理解都成问题,更别谈掌握了。
二,上下文显得不协调。我们再扩展一下,看看上下文。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”这可看作是对食马者的三连击。第一句是不会赶,第二句是不会喂,第三句是听不懂。这说的都是食马者的错误。但按课下注释理解,千里马也有错误,因为它没有竭尽才能。这就削弱了批评的力度。
再说,我们要批评一个食马者,就要从他最简单的能力点去做文章。你不会赶,不会喂,听不懂,还做什么食马者啊?但是,让食马者喂马,还要使马竭尽才能,这个能力点是不是太高了?如果要求这么高,那食马者就不是普通的食马者而是伯乐了。
三,割裂全篇联系。上段,也就是全篇的第二段,作者在演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,说千里马“一食或尽粟一石”,这是说千里马有时饭量很大;“食不饱”明确在说吃不饱。为什么吃不饱?那肯定是草料没给够啊。
这样,“食之不能尽其材”翻译成“喂马的人不能喂给千里马足够的马料”多好啊,这前后照应不极其妥帖吗?为什么要横生枝节让千里马竭尽才能呢?
简单一点,通俗一点,让初中的学生更好理解一点,我觉得这应该是初中教材下注的一个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