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最资讯丨三十年如一日,他用一针一线勾勒东方芳华

上海徐汇   2023-04-18 20:44:32

白天是工作台,夜晚就是能睡觉的床。一把剪刀、一个熨斗、一卷皮尺、一台脚踏缝纫机……提起初来徐汇时的景象,吕方仍然记忆犹新。今年是吕方来上海的第31个年头,他谈道,“以前裁缝只是我讨生活的生计,现在,我仍痴迷做衣服,但我多了一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。”

初来乍到,艰难讨生活


(资料图片)

吕方1969年出生于宁波奉化,他在家中排行老四。“有句话讲,‘新老大,旧老二,破老三’,我从小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,所以那时我就想,长大以后要有自己的衣服穿。”十五六岁时,吕方便跟着师傅学习裁缝手艺,从打版、滚边、车线,再到独立成衣,这种日子从1984年起,已经持续了39年有余。“学裁缝很苦,被针扎到是常有的事。”吕方一直暗下苦功,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红帮裁缝。

1985年,一次机缘巧合吕方去了一次上海,回到奉化之后,他想扎根上海的心愿便愈发强烈。终于在1992年浦东大开发之际,他便当机立断从宁波来到上海,在徐汇区康平路203弄口,开了第一家裁缝店。提起初来上海闯荡的日子,吕方感叹道,“那个时候经常一天只睡3个小时,做一件长衫要花3天时间,顾客又多,时间又紧。”精湛的手艺和对顾客负责的态度,让吕方的裁缝铺成为了街坊领居常去光顾的“好地方”。

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发芽

走进吕方的工作室,推门而入,墙上琳琅满目的旗袍、长衫、礼帽;质朴的木柜上排列的各种清末或民国的熨斗、皮尺、烫凳等映入眼帘;周边摆放着华生牌电扇、红灯牌收音机、金星牌黑白电视机、三五牌台钟、上百年前的缝纫机等藏品,桌上摆满了体验者手写的信件,一进门仿佛穿越回了老辰光。

几十年的裁缝生涯,吕方做了无数的长衫和旗袍,除了热爱,更多的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,“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身材比例是相反的,东方女性腰身长腿短,西方女性腰身短腿长,所以旗袍是最能修饰东方女性的曲线之美。”他一边整理着店里陈列的旗袍和长衫,一边跟陆续前来体验的年轻姑娘们唠嗑。

谈及是什么契机让他想要传承中华文化时,他放下手中的皮尺,说出他想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。“大概九年前,我突然发现,顾客送到店里需要改的衣服,超过90%的都是一些所谓的国际大牌。我们自己的服装像中山装、长衫、旗袍,无人问津!”从那时开始,长衫加皮鞋便成为了他日常出行的必备穿搭,从日常通勤到国外旅行,所到之处总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这一习惯保持至今。

8年前,吕方突然萌生开民族服饰馆的念头。他自己出资把原来30平方米的工作室拓展成90平方米,接着去旧货市场一件件淘老货。他还制作了百余件长衫、旗袍,准备了皮鞋、箱包、黄包车等道具,供所有的顾客和参观者免费试穿拍照。每当客人换上衣服后,他都会一一调整细节,介绍穿着礼仪、衣服适用的场景。他常说,人和衣服是会融合在一起的。

时间久了,吕方传播海派文化的诚意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。有不少人通过网络找到他,主动将家里老人珍藏的缝纫机、羊毛长衫和中山装等稀罕的老物件赠送给他。后来,物件也成为了只看不卖的镇店之宝,前来参观的人在参观之余也能聆听这些“孤品”背后的故事。在吕方看来,每一件有年头的衣服,都记载着那些纷至沓来的陈旧岁月。

笃定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

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,年轻人开始喜欢大牌、喜欢批量化生产的衣服,吕方裁缝铺的业务也从原先的量体裁衣,到如今的改制衣服,裁缝这份工作好像越来越“闲”,吕方心头百感交集的同时,开始笃定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。“刚开始我的太太是非常反对我把赚来的钱投入工作室的,因为养家面临压力。不过我很固执,太太后面也开始支持我。”吕方一家除了他本人,太太和女儿偶尔的日常出行也会穿上传统服装。常来他工作室体验的客人总能听到吕方询问同一个问题:“你现在什么感受?”不少人表示十分自豪,其中不乏有外国游客惊喜地抚摸着身上的旗袍,连连夸赞。

“裁缝这门手艺不仅是我安身立命的傍身之技,更是我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皈依之所。”吕方告诉记者,他从毛头小子干到了五十而知天命,这份手艺也像孩子一样,陪了他一辈子。

吕方对记者说,今后还会继续打造新的工作室,在他看来裁缝不仅是工作,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,将传统衣物所寄托的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里,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的自信因子,于无声处浸润传统文化。

相关新闻